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

管理其實也可以很easy--再談供應商品質保證-III



        供應商評價、遴選,雖然確定供應商條件夠,還不夠條件列入正式供應商,還需要經過實體驗證,畢竟供應商調查都是紙上談兵,說的、寫的與做的是否都一致,也是關鍵的程序,這是標準化的一環。
        確認基本條件可以後,接下去就是進行驗證程序。要判斷候補供應商的水準,與現有供應商的比較是最直接、有效的方法。一般會拿幾個現況生產的產品,依據採購程序,讓候補供應商估價與試作樣品。
        這個程序很重要,畢竟前面的程序都只是紙上談兵,還未見真正實力。此階段主要目的在於確認候補供應商的製造能力與成本條件。這個程序要驗證的東西很多,See and Do,評估其估價能力、成本優勢、對公司的規格標準認知能力、交期管理的保證程序與品質管理能力等等,特別是要確認品質保證能力是否契合其系統文件的內容,有達到做所寫的、寫所做的標準化品質保證。
        很多候補供應商為了接單或是搶客戶,初步的估價會以偏低的價格來取勝,此時就考驗採購的功力了。估價審查要看的不是總價的高低而已,與產業平均水準的比較,現況供應商的比較,有何優勢條件?那些部分可以透過輔導而改善,等等。沒有這樣的仔細評估,往往只有前面幾批的優勢價格,很快地就回到原點,這樣的情況對採購是內傷,既傷到原有供應商好不容易建立的信任關係,又傷到公司內部對採購的不信任,更讓供應商對採購的專業懷疑。這也就是為何供應商評選是採購的核心業務的理由。
        如何在遴選新的供應商的過程,原有的供應商不會對採購出現不信任的態度,而是一種競爭性的良性循環,採購的專業與採購倫理扮演關鍵的角色。比較可惜的是台灣企業從來沒有人談採購倫理,採購窮得只剩下價格。
        要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,合理與專業的價格審查,是採購成本分析的重點表現。時時以標竿的角度,了解供應商成本的優劣勢,取長補短,讓供應鏈更完整,觀念的建立是首要。採購的核心價值不是價格,是採購倫理的維繫與深植,公平性與競爭性的交織,在在考驗專業採購的實力。
        價格審查的重點不是總價的高低,而是要找出價格的合理性與競爭潛力。材料取得的優勢是否具備,可以判斷該公司在資源調度上的能力;加工費的合理性與改善空間,管理費的估算模式與水準,以及成本項中品質成本的比例,全盤的理解後,再依此價格回頭審視前面遴選項目的判斷準確度,交叉分析以確定優劣勢。
        這樣的規格或許99%的台灣廠商無法接受,會嫌麻煩,只不過要個好價格嘛--很多老闆一定都是如是想,也就因次埋下食品安全與微利產業的環境。共榮共存的概念是供應商管理的核心價值,在台灣卻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價值觀,只因短視與近利,把採購機能踩在腳底,只要懂得殺價,殺得狠就夠了,殊不知殺價的一方常常才是輸的一方,不知台灣的老闆知道否?

沒有留言: